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的一句话配资炒股配资平台,让联合国总部是否继续留在纽约的问题,重新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。他在社交媒体上直言:“联合国总部该搬出纽约了。”这番话点中了国际社会长久以来的痛点——美国常常把签证当作政治工具,阻碍一些国家代表参与联合国事务。
这种情况并非偶然。从特朗普执政时期开始,美国多次以签证为由,拒绝特定国家的代表入境,使他们无法在联合国发声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佩特罗本人,因为支持巴勒斯坦,他的美国签证遭到吊销。这不仅仅是“手续问题”,而是美国将自身外交政策凌驾于联合国国际义务之上。事实上,根据《联合国总部协定》,美国作为东道国,理应无条件允许所有成员国代表进入纽约。然而,现实却是“门被堵住”,而且并非孤例。早在2019年,俄罗斯和伊朗代表也曾因签证问题被拒之门外,引发国际舆论哗然。西方媒体当时也不得不追问:联合国究竟是全世界的组织,还是只属于那些能拿到美国签证的人?
展开剩余71%与此同时,美国在特朗普时期对多边主义态度冷漠,甚至公然蔑视联合国。他不仅削减资金支持,还在联大上把合作平台变成政治秀场。法国总统马克龙、巴西总统卢拉等人都曾对此公开不满。这些做法实际上动摇了联合国的根基——如果代表都进不了会场,“普遍参与”就成了一句空话。
与纽约“关门”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联合国系统正在悄然把一些关键机构放在中国。近期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落户上海,作为全球性一类中心,它不仅有研究功能,还具备政策协调能力。紧接着,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心也选择上海作为总部。这是联合国第一次将全球性机构设在欧美之外,意义非凡。
为什么是中国?原因并不复杂。中国政治环境稳定,基础设施完备,承办国际会议经验丰富,从G20到奥运会再到“一带一路”论坛,都展现出组织能力和协调水平。更重要的是,中国主张合作共赢,而不是动辄施压制裁,这对于希望寻求一个中立、高效平台的联合国来说,无疑是可靠的选择。可以说,这些机构的落地,像是一场“预演”,验证了联合国在中国能否顺利运转。上海的表现,已经证明这种尝试并非空想。
当然,要真正把总部从纽约迁至中国,仍然困难重重。法律协定、巨大的机构网络、数以千计的员工和利益关系,都是搬迁的阻力。美国必然会第一个反对,其他西方国家也未必真心支持。但不容忽视的是,全球确实在寻找一个更公平的治理平台,这本身就说明国际秩序正在发生微妙转变。
从佩特罗的质疑,到特朗普时期的签证争端,再到联合国机构落户上海,这些事件拼接起来,展示了一个清晰的趋势:世界正在逐渐摆脱单边主义和霸权逻辑,朝着更加开放和公平的全球治理方向发展。
联合国总部未来是否真的会迁址,现在谁也不能下定论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国际社会已经不再满足于“纽约中心论”。新的全球治理坐标正在形成,而中国,或许正成为这个新格局的关键起点。
发布于:天津市广瑞网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